Generalization-泛化/融合策略

Generalization 泛化/融合

編譯:Shelby  Xia

無論家長為孩子選擇哪一種治療方法,“泛化”或者稱“融合”都必然是教學程序的最後一個關鍵步驟。“泛化”的定義是:將孩子在教學設置中所學到的技能轉移到自然環境之中,為他人所接受,并最終融入主流社會。只有完成了這個步驟,才可以確認“技能”已經被掌握!

“泛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逐步加入更多的自然元素;逐步转移到不同的设置;逐步褪去教学提示,直至學生在自然環境之中自動使用技能。例如:如果孩子在家裡和媽媽学会了绑鞋帶,他/她也需要可以在學校,在他/她的老师面前自己绑好鞋子。在一個普通人的成長過程中,“泛化”意味著:普遍化,广泛化,自然化,和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在應用行為分析中,“泛化”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是:治疗效果的泛化。例如:父母在家中使用“冷卻策略”(Time-out)來惩罚兄弟姐妹之间的爭鬥,并要求孩子们商討以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们期望看到的是:爭鬥减少和商討增加。那麼,当这种情况在家中持續发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维持,我们就会说“干预是有效的”。然後,我們期望的下一步就是“治疗效果的泛化”:如果孩子去到學校,与其他孩子同樣减少爭鬥和增加商討,並且是在不需要设定先前奖惩措施的條件下,我們就可以說:“治疗效果已泛化”。

从以上这个例子我們還可以看出,即使是普通发育的孩子,泛化也不会自然的发生,還是需要人為地設定泛化程序 –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安排轉換环境設置,以便技能或治疗效果的泛化更有可能地发生。

 九种“泛化”策略

在应用行为分析的早期阶段,有两位著名的行为分析师Trevor Stokes博士和Donald Baer博士,他們共同撰写了一篇关于泛化的论文(1977),在過去的四十年間,成為了行为分析师思考和行動的指南。該論文回顾了120例关于行为干预的研究,确定了九种普遍使用的泛化策略,用於促进治疗效果的泛化,包括减少問題行为和增加适应行為。

  1. 自然泛化 -Train and Hope

希望我們在設定條件下所教授的技能,能夠自然地泛化在其它的环境或狀况中。“自然泛化”是“默认首肯”的泛化技术,因為在许多情况下,對身心發育正常的儿童來說,社会技能很可能会自然地泛化在自然環境中。然而,对于自闭症和具有相关智力障碍的人士,“泛化”卻往往是極難预期的,因此,我們需要其他技术来人為地增加“泛化”的机会。

  1. 保持一致 -Consistency of strategies across settings, people and situations

通常比較常见的做法是:首先找到在某一種設置下有效的教学或行为策略,然后我们将观察學生是否可以泛化所學到的技能在新的设置或狀况之中,如果没有发生自然泛化,我们就需要加入之前的或者制定新的干预策略,来推广先前的技能或者是改善現有的行为。

在應用行為分析中,我們的首选就是:從一開始就設定一致性的干預策略,可以跨越不同的环境,人员和狀况。如果同樣的問題行為在不同的環境設置(家庭,学校和社区)中都可能发生,那麼家长,教师和专业人员就有必要共同制定出可以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一致应用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改變环境設置,教学措施,提示種類以及突發行为的應對方法等。行為策略的一致性将在推广普及“泛化”的過程中貫徹始終。

  1. 自然维护 -Introduce to Natural Maintaining Contingencies

当我们一開始教授星星孩子社会技能时,他们多數可能完全没有興趣,這是因为他们从未发现過社交互动的益处。事实上,對自閉症的孩子來說,社会互动更可能會為他們帶來的是困扰和激發焦虑。所以,我們在教授社会技能的时候,需要增加一些“外在的”奖励来作為建立社会技能的輔助。例如:當學生主動向同伴打招呼,或者主動发起活動,就給予“籌碼獎勵”,然後在獲得一定數量的籌碼時兌換預選獎勵事物(不一定是与社交環境相关的事物)。

許多时候,只有外在的獎勵回报,才能凌越孩子的焦虑,激励他/她參与同伴的活動;也只有在孩子多次参与活動並獲得积极的经验之后,他/她的焦虑也才会减少,他/她也才能开始享受我们大多数人所享受的社交體驗,例如:对我们微笑的人讓我們感到快乐,與同伴一起參與活動或交談讓我們覺得被他人所接受,與同伴分享共同的兴趣和愛好讓我們感受到友誼。

如果我们有必要使用人为的奖励来开始互动,我们也需要尽可能地快速褪出这些奖励。一旦我们觀察到學生开始体验到与同伴社交互動的快乐,就應當由那些自然產生的社交獎勵(微笑,赞美,分享,被包括在內等)來做為自然维护。而且也只有自然的維護/獎勵,才可令泛化有更好的机会被推广到其它不同的設置。因为在大多數的环境中,大多数人都能够提供自然的社会强化,可以配合給予學生自然一致的泛化獎勵。

  1. 例证充足 -Train Sufficient Exemplars

每当我们教授一項新的技能,必定需要使用多個例证,才能期望技能會推广泛化到其它不同的情境。因此,我們在规划干预設置時(例如:社交小组),必然要考虑如何讓學生獲得眾多的實踐機會:可以是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設置,不同的社交狀況,也可以是真實的設定或者模擬情境。

例如:教授學生如何向同伴提出问题来表达他/她對參與談話的兴趣,我们會設計一系列較為普遍使用的提問和評論形式,可適用於多種不同兴趣的同伴:

  • “你喜欢做什么?”;
  • “你有兴趣聽 …… 吗?”;
  • “有趣!听起来好玩的很,可以告诉我更多些嗎?”;
  • “你喜歡看電影?我也是!你看過《……》嗎?好不好看?”

等我們有了一套較為通用的问题和評論之後,我們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在5-10个不同例證中與不同兴趣类型的同伴排練,直至學生可以泛化(熟練運用)他/她所學到的這些技能,就算与未曾接觸過的人也可以谈论他們可能一起分享的話題。

  1. 宽松教學 –Teaching loosely

“宽松教学”是指随机地,有意地改变教学程序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教學材料,說話语调,詞組語句,面部表情,位置場地,日程时间等等。

行為教學方案通常都會使用“文字描述 – 腳本”来确保干預的一致性,幫助學生更加容易地学习新的技能。但是,這種固定性的“腳本”形式也有劣勢,學生可能最終只會做出機械化的回應,或者在自然环境不遵循“脚本”方案的情况下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需要训练孩子更加广範的反应形式,教授他/她更加多的应对选择,給予他/她更頻繁的练习機會,確保他/她在不同的自然設置中都可找到適合使用的答案。例如:教授學生使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发起互动:坐在同伴的旁邊;對他/她微笑;朝他/她揮手;對他/她说“想一起玩吗?”;“你在做什么?”;“看起来很有趣”;“我可以加入你吗?”等等。有這麼多的選擇,總會有一個是适合的。

  1. 隨機獎勵 -Use Indiscriminable Contingencies

通常在我们試圖提高目標行为的初期,對于學生每一次的尝试都會給予即時的獎勵,這種一致性的強化是最有效的教學方式 – 讓学习更快地發生!然而,現實社会卻往往不是這個樣子 – 我們並不是在每一次从事适当行为後,都會得到回报,而且大多數的時候我们其實是被忽略的。那么如何在泛化過程中,教导學生更有弹性,接受現實世界中無法得到獎勵或者被忽略?

我们所要做的是:迅速从“连续強化”转变为“间歇強化”。即是:从高强度奖励开始(逐次強化),逐渐和系统地“削弱”强化,直到學生无法预测何時奖励會来临(隨機強化)。簡單的說就是:并不是每一次回应都會得到回报。正因為“间歇式强化”的難以預料性,這種随机奖励的方式更加會引起學生的注意,產生更大的動力,令他/她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學習。

在自然環境下的社交泛化培训中,如果我們在學生与同伴的自然交往過程中不時給予奖励,就算這種強化只是隨機性的,也很可能會对社交互动造成破坏(流程被打斷,互動同伴興趣轉移等)。這種情況下我们通常會使用“延迟強化”。例如:我们可以錄制下自然环境設置中學生与同伴进行互动或对话的過程(請事先徵求权限),然后将所錄製的视频与學生或和同伴分享,以便识别學生何时使用了特定的目标社交行为,以获得赞誉或奖励;他/她也可以同時查看有哪一些情況并沒有使用适当的社交行为,得到反馈。

  1. 共性設置 – Program Common Stimuli

當我們設置教學環境時,應當盡量與自然環境相似,以便將技能轉移到自然環境中時易於泛化。例如,在教授社交技能的設置中,將會包括:同伴,教師,活動設備,空間設置,以及獎勵系統等,所有這些設置都要與將要使用技能的自然環境擁有盡可能多的“共有特性”。教學設置與實際環境越相似,就越容易將所學技能泛化入自然情境。

事实上,对于那些有嚴重泛化問題的學生,我们甚至會尽可能地避免任何类型的模拟設置,而直接在自然環境中,或者是完全相同的环境中进行教學和訓練。

  1. “介导泛化” -Mediate Generalization- “說到做到”

“介導泛化”就是指“說到”就要“做到”。在泛化程序中,首先要求學生設定他/她的行为目标,即是:在實際參與練習的過程中使用剛剛學到的技能。學生須事先承諾使用那些技能。在“介导泛化”中,“设定目标”或者“承诺”是輔助泛化的介入元素 , 介入- 指导- 泛化。“自我报告”就是一種“介导泛化”:學生在泛化游戏开始之前会陳述他/她将要与同伴所使用的目標行為(通常是刚刚在非自然/設置環境中所學到的技能/行为),然后在社交泛化结束时,他/她會报告在過程中是否使用了目標行為/技能,如果答案是“是”,他/她會獲得獎勵。

“我說到”和“我就做到”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行为,對於相當小的孩子并不一定適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將孩子的自我报告與工作人員的报告對照,如果報告吻合,就給予孩子獎勵。例如:教导孩子分享玩具,他/她在活動之後要报告是否有和同伴分享了玩具,如果他/她说是,老师也觀察到他/她的分享,報告一致,他/她就会得到赞美或者實質的獎勵。

  1. 多元泛化 -Reinforcing Diversity

在大多數狀況下,我们所教授和所獎勵的通常會是某種特定的目標行為,這有可能会限制學生应用其它行为的能力和動機,以致學生只會/只願使用很少范籌的目標行為。但是,我們最終的泛化目標應該是:學生在自然環境中自如使用多元技能

我們可以明确地向學生提出泛化多元技能的要求,例如,“當你在課室或者小休時段,我想看到你在小组活動中使用你所学到的社交技能”。然后,我們會在行為使用环境中設置隨機強化系統(不定時獎勵機制),以強化學生所使用的任意一種社交行为,這樣我们就可能会看到多元行為的泛化。

这与“介導泛化”中的目标设定有些不同,這個策略更加針對“獎勵多元化的社会反应”。

“多元化/多样性”可能只与某种特定的行為狀況有关,例如:在訓練对话技能时,每當學生說些新话题或者提出新问题都會給予獎勵,同时不会對學生重复问题或者重复评论的行為給予強化。這便鼓勵了學生使用多元化新技能的行為;

“多元化/多样性”也可能跨越不同的行為狀況,例如:在社交技能小组中,可以有多种目标行為/技能逐一得到應用,只要學生泛化使用任何一項目标行為/技能都會得到獎勵。這一泛化策略家长和老师都可以使用,那麼在任何自然環境中,孩子使用任何社交技能,都可得到即時的獎勵。

泛化社會技能可以說是行為干预中具有相當難度的一個環節,可這也是孩子最終融入社會的最後一個關鍵所在。儘管我們面前的路是那麼的艱辛,但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將社会行为从培训环境轉移到自然环境中進行“泛化”,并配以積極地“维护”,必將極大地增加我们的孩子,学生和患者持续成长,并為社會所接受的机会。

大家努力!加油!

參考文獻:http://autismontario.novosolutions.net